7月23日,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向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发放养老服务消费补贴项目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这是我国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养老服务消费补贴,也是中央财政首次以消费补贴的形式支持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
业内人士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解决失能老年人照护时间长、费用高的难题迫在眉睫。《通知》的发布不仅是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完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具体举措,也能提高养老服务消费,在消费乘数的作用下,培育相关产业发展。
提升失能老年人支付能力
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达3.1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2%。伴随着我国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年人绝对数量增多,失能老年人数量也在快速增加。根据民政部相关数据,目前我国失能老年人约3500万人,占全体老年人的11.6%。据测算,到2035年,我国失能老年人将达到4600万人。
照护失能老年人需要投入更多时间精力,也带来更多的支出负担,“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现象普遍存在。如何有效满足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这一刚需,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从实际情况来看,失能老年人护理服务面临供需双不足的难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农村保险研究所副所长李文中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专业的护理服务供给严重不足,难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农村地区尤其如此;另一方面,失能老人,特别是农村地区失能老人,又面临支付能力不足的困境,这不仅降低了其生活质量,也大大增加了家庭负担。《通知》的发布正是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完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举措。
根据《通知》,本次项目补贴对象是经统一评估为中度、重度和完全失能等级的老年人,补贴项目包括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
按照项目安排,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将通过“民政通”App按月获得相应的养老服务消费券,其中长期入住养老机构、短期入住养老机构和日间托养消费券额度暂为800元,居家上门养老服务消费券额度暂为500元(各类消费券不能兼领兼得)。
在购买养老服务时,根据不同的项目,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可以通过养老服务消费券抵扣30%至60%的费用,初期抵扣比例为40%。比如,一位失能老年人购买的某项居家上门服务的价格是100元,如果使用养老服务消费券购买,按照40%的抵扣比例,可以用消费券抵扣40元,老年人只需自付60元,就可以享受到原来需付100元的服务。
“通过适度补贴来增强中度及以上失能老人的实际支付能力,给老年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优惠,大大缓解了家庭的照护压力。”李文中表示,此举有利于保障社会公平,提高相关群体对养老服务的可得性。
推动养老服务从“补供方”转为“补需方”
《通知》一发布,即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热议。其原因在于该项目是中央财政首次以消费补贴的形式支持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
“以消费补贴形式介入老年失能照护,标志着养老服务从‘补供方’向‘补需方’转型,强化老年人选择权,推动市场供需适配,在直接减轻家庭照护经济负担的同时,提升失能老年人生活质量,体现国家‘普惠性’的民生导向。”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通知》明确,通过“民政通”App按月发放电子消费券,支持老年人自主选择消费相关服务。这将倒逼服务机构提升服务质量、优化供给结构,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循环。
民政部、财政部两部门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也表示,《通知》的发布将推动促进养老服务领域供需适配。具体来看,通过项目实施,将有助于掌握失能老年人在居家、社区、机构等不同场景的养老服务需求,引导养老服务机构不断提升服务供给的精准度,破解养老服务供需不匹配难题,实现养老服务资源科学高效配置,有效提升服务质量水平。此外,项目实施还将带动养老服务领域用工需求增加,有助于推动养老服务人才队伍规模进一步壮大、素质稳步提升、结构持续优化。
“养老服务消费是我国服务消费的主要领域,也是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的重要方面。”李文中认为,发放养老服务补贴能够提高中度及以上失能老人家庭的支付能力,增加对养老服务的消费,在消费乘数作用下,培育相关产业发展,并带动养老服务就业。
据悉,考虑到此次项目资金规模大、覆盖人数多、牵涉面广,项目将于2025年7月起在浙江省、山东省、重庆市以及辽宁省沈阳市、安徽省滁州市、江西省新余市、四川省成都市等地先行开展项目试点,并在2025年底前全国推开。
建立全国统一的长护险制度
事实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近年来政策面关注的重点,尤其是失能老人这一特殊群体,正在受到广泛关注。
比如,2016年,我国开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首批选定15个试点城市,2020年扩至49个城市。最新数据显示,长期护理保险已经覆盖近1.9亿人,累计筹集资金超千亿元,支出850亿元。
长期护理保险的探索对于缓解失能老人照护压力,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和促进相关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民政部、全国老龄办近日发布的《2024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全国共有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40.6万个,养老床位合计799.3万张;全国享受老年人补贴人数共计4949.4万人;全国共支出老年福利资金489.4亿元,养老服务资金253.2亿元。
与此同时,我国养老服务领域依然面临一些难点痛点亟待解决,集中表现在财力与人力不足,专业护理人员数量少、流动性大、职业化程度低等方面。
对此,业内专家在受访时均提到,建立全国统一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依然是解决当前失能老人照护难题的重中之重。
李文中谈道,发放养老服务消费补贴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度及以上失能老人及家庭的经济压力,促进社会公平。但是,建立全国统一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才是进一步提升养老和护理保障制度运行效率的关键。
他建议,一方面,着力加强养老服务供给,特别是农村地区供给。比如,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养老服务产业和养老机构,加快养老服务人员培养和培训,创新服务提供形式。另一方面,应加强养老照护服务质量管理,建立全国统一规范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这将有利于增强长期护理保险的吸引力。
王国军建议,鼓励保险公司等商业组织发展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另外,推动护理机器人的发展,以人工智能代替人力。
记者获悉,目前,中央财政已根据全国失能老年人数量和补贴标准等因素测算资金需求规模,并足额预留所需资金,后续将结合项目实施进度按照“预拨+结算”的方式下达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