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适老化改造从“试点探索”迈向“全面推进”,越来越多智慧养老产品走进大众视野。然而,一些产品因研发与需求脱节,在市场推广中频频“遇冷”。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智慧养老研究所副研究员邢新主,请她为适老化改造背景下的智慧养老“把脉问诊”。

现状
满足多元需求 老人却不买账
记者:适老化改造过程中,智慧养老产品通常用于满足哪些需求?
邢新主: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一定是健康和安全。比如,一些街道为老人配备了毫米波雷达监测仪,可以在无接触的情况下记录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还有比较常见的烟感报警器、红外探测器等,都是为了给老人的安全保驾护航。
此外,情感支持领域也很重要,一些智能音箱或者陪伴机器人致力于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在失能老人的照护方面,则需要智慧养老产品发挥辅助作用。比如,电动移位机、防压疮床垫等,可以维护老人尊严,同时减轻照护负担。
记者:既然有需求,为什么还是有很多老人对智慧养老产品不买账?
邢新主:主要有三方面原因,这也是智慧养老产品在推广过程中需要迈过的三道关。
一是经济关。我在什刹海街道调研时,发现老人每月退休金平均为4000元左右,其中一半要用来吃饭、买药,剩下一半除了买生活必需品以外,还要攒着应对大病,而智慧养老产品还不是大部分老人认知中的刚需。
二是认知关。我先后走访了北京6个区的几十个社区,询问老人对智慧养老的认识情况。结果发现,大约90%的老人没听过“智慧养老”这个词。即使听过,也不知道具体是什么。
三是产品关。部分智慧养老产品确实“不好用”,比如,有街道给老人配过智能腕表,但需要频繁充电,还容易误报,给老人带来不好的使用体验。
探因
研发需求脱节 底层技术有限
记者:您刚提到,部分智慧养老产品“不好用”,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邢新主:一是产品研发与实际需求脱节,企业没有真正抓住老人的“痛点”。智慧化老年产品市场存在明显的供需错位与信息断层:当前大部分企业基于自身行业认知先行研发相关产品,默认老年人存在相关智慧化需求,而老年群体对这类产品缺乏具象感知,市场与需求之间缺乏有效连接机制。比如,有企业想解决老人忘带钥匙的问题,推出了指纹门锁,却没考虑到老人指纹会变得不清晰,无法准确识别;还有企业推出一种眼镜,戴上以后可以把语音转文字实时显示出来,用来弥补老人听力不足,但字的大小不能灵活调整,这本是技术可以解决的问题,但因为对老人需求读得不够深、不够透,导致产品研发出来依然不符合老人的使用习惯。
二是底层技术暂时达不到要求,也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比如,跌倒检测雷达,识别的准确度还比较有限,有的老人蹲下捡东西,就可能触发警报,这让老人会觉得这东西“净添乱”;还有外骨骼机器人,近年来逐渐进入养老领域,希望解决老人上下楼难题,但我体验以后发现,还是有点重,如何实现轻量化依然是有待攻关的技术难点。
记者:哪些品类的智慧养老产品,这方面问题更突出?
邢新主:涉及“精准交互”和“复杂照料”的产品,问题更突出。比如,现在一些智能音箱只能被动回答简单问题,没办法主动感知老人的情绪,交互功能还不够理想;还有喂饭机器人,宣传片做得很好,但我去体验后发现,根本不听指令,试了半天也没能把勺子送到我嘴里,更做不到精准匹配老人张嘴的节奏。
除了吃饭以外,二便护理也是难题。有企业试图给老人穿上类似三角裤的装置,排便时顺着管道排出。但使用中会发现,一直给老人穿着肯定不舒服,但如果等老人排便时才穿又可能来不及。更让照护人员头疼的是,清洗管道的难度远远超乎想象。
破局
体验老人生活 分层选择产品
记者:在您看来,企业应当怎样让智慧养老产品更“适老”?
邢新主:关键是要走到老人身边,不要闭门造车。企业可以和社区、家庭、养老机构展开全方位、多层次合作,建立精准需求采集及产品有效性测试的机制条件,让产品研发人员亲自上门体验老人的生活场景。比如,观察老人怎么起身、怎么拿东西,了解他们的视力、听力、语言能力等身体机能对产品的适应,这样设计的产品才会贴合需求。同时,要优先突破“小而美”的刚需产品,而不是一味追求“高大上”。在操作方面,尽量做到零门槛,让老人、亲属及照护人员上手就能用,不需要复杂的设置,尽量少操作,最好不操作。
记者:如果老人或者子女想为家里添置一些智慧养老产品,您有什么建议?
邢新主:对家庭而言,可以分层次进行选择。首先是“基础版”,比如,参考政府为兜底保障人群提供的产品,这些产品往往技术相对成熟,性价比也比较高,能够满足健康和安全等基本需求。有条件的话,再考虑“提升版”,包括情感关爱和生活便利方面的产品。更理想的是实现“完善版”,选择那些具备问题解决能力的产品。当然,不管选哪种,核心都要从老人的实际需求出发,不要为了“智慧”而盲目买单。
记者:很多人对于人形机器人进入养老场景充满期待,您认为需要攻克哪些难点?
邢新主:人形机器人将来的确会从实验室走进家庭,但难度还很大。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灵巧手技术,而灵巧手需要多个关节协同发力才能完成精细动作。其次,还要做到个性化适配。养老不是像工厂流水线一样的标准化作业,因为每个老人的情况都不一样,有的胖、有的瘦,有的能自主活动、有的完全失能,这就要求机器人不能只做固定动作,还得能根据老人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比如,要让人形机器人抱老人,得先判断老人的体重、身体状态,再调整发力方式,同时要攻克电子皮肤技术,让老人感觉更舒适。
展望
期待政策引领 精准温暖普惠
记者:如何看待北京在智慧养老方面的总体发展情况?
邢新主:北京作为国际科创中心,科技资源丰厚且领先,有责任也有能力在养老科技领域一马当先。据不完全统计,北京现有100余家科研机构与科技企业从事智慧养老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在康复机器人、智能辅具、脑机接口、情感关爱大模型、认知障碍测评与干预等领域取得多项研发成果和科技产品,并得到有效应用,初步形成了“政策引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落地实践”的协同创新体系。
记者:要想推动智慧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层面需要有哪些支持?
邢新主:政策层面需要出台统领性文件,目前北京虽然有一些支持智慧养老的政策,但比较分散,还没有专项行动计划。下一步,建议尽快出台这方面的文件,明确技术攻关重点,完善支持措施,建立产品认证标准,让那些通过相应测试的产品进入市场,避免劣质产品破坏市场信任。
记者:未来3到5年,您认为智慧养老行业会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邢新主:会朝着“更精准、更温暖、更普惠”的方向发展。精准方面,随着AI和传感器技术的升级,产品会更“懂老人”——比如通过分析老人的步态数据,提前预警跌倒风险并主动启动防护措施;通过明确老人的口腔咀嚼功能,推荐个性化营养方案。温暖方面,元宇宙家庭空间通过VR设备与具身智能机器人联动,支持老人与子女共同参与虚拟活动,形成多维度类血缘关系的陪伴体验。普惠方面,随着技术成熟和产量提升,越来越多平价的智慧养老产品会像普通家电一样“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适老化改造的“标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