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 首页> 养老资讯> 新闻详情
孝亲敬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孝亲敬老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既是中国传统社会重要的治理智慧,更是当今应对全球老龄化与文明博弈的战略资源。

孝亲敬老的观念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在先哲的思想中,处处凸显孝亲敬老的价值意涵。《孝经》有言:“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不仅仅是道德规范,它被认为是宇宙间永恒不变的规律,是自然世界里本应如此的法则,是我们人类最根本、最自然的行为准则。孟子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强调我们不仅要孝顺自己的父母,还要认识到关爱父母之心人人皆有,更要善待其他老人。与此同时,孝亲敬老不仅限于家庭,更扩展为社会共同体的伦理基础。孔子将孝悌作为仁政的基础,宋代哲学家张载更是提出“民胞物与”的思想,把整个社会想象成一个家庭,倡导关爱其中的老者、弱者。“孝亲敬老”是中国历史发展中影响最为深远、最为稳定的伦理价值观念,它影响着中国人对自我与他人的理解。

从哲学上来讲,孝亲敬老的思想前提是“万物一体”,即认为所有人都不是孤独的存在,而是与他人联系在一起,构成“共在”的整体。在这一结构中,父母是每个人的生之本,没有父母的孕育,每个人就失去了一切现实可能性;而年长的长者则是“先生”,他们是当下生活世界的创造者、历史经验的传递者,没有他们的实践与智慧,个体的生存便无从谈起。亲与老在传统哲学中,是一切存在的根基。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慈孝相生”,为构建责任共担、情感互馈的代际共同体提供了丰富思想资源。弘扬孝亲敬老的传统文化,有助于在社会文化心理层面根植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底色,增强社会凝聚力、拉近人际关系。需要说明的是,孝亲敬老代表的价值理念并不否认个体、压抑个体,反而有助于人重新认知自我,培养“健全的个体”,促进真正的人格独立,明确个人真实的权利,最终助力自我实现。

对于当下社会而言,弘扬孝亲敬老文化的作用体现在四个方面:首要作用是促进家庭和睦;其次,可以在全社会培育感恩意识,形成尊重生命、尊重长者的道德风尚,使爱心从孝亲延伸至爱他人、爱集体、爱民族、爱国家;再次,通过鼓励子女在精神与生活上关爱父母、引导社会层面关怀老人,为应对老龄化社会挑战提供必然要求与重要文化支撑;最后,传承弘扬孝亲敬老文化是彰显文化特色、增强民族认同感的重要途径,是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温情与智慧的重要名片,对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深远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弘扬孝亲敬老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建设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特征的孝亲敬老文化。当前,在人口结构转型与价值观多元冲击下,我们亟须通过“两个结合”推动孝亲敬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这一文化从家庭伦理升华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文明对话的载体。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将弘扬孝亲敬老文化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需将孝亲敬老作为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重要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深度融合;完善法律法规,保障老年人的物质权益与精神权益;同时坚持激励与约束并举,创新激励模式、增强约束力度。

二是紧抓教育领域,推动全周期、全过程的教育融入。从幼儿园到大学需设置相关课程内容,在语文、历史、思想政治等学科中渗透相关理念,内容设计应“随风潜入夜”,避免干瘪说教;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其在亲身参与中体悟敬老爱老的意义。

三是营造浓厚社会氛围,依托互联网工具开展多渠道、立体化宣传。持续挖掘宣传孝亲敬老的当代榜样,讲好新时代孝亲敬老故事,让孝道文化在数字化时代获得更广泛传播。

四是顺应数字时代新形势,以科技赋能孝亲敬老实践。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共享数字生活;运用技术手段守护老人健康与安全;发展“数字孝道”平台,探索人工智能在养老领域的创新应用。

面对人口老龄化浪潮,弘扬孝亲敬老文化不仅是对传统美德的回归,更是构建现代社会伦理秩序、提升国民道德素养、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钥匙。“天下之本在家”,中华孝亲敬老文化在数字时代的重构,必将彰显“旧邦新命”的文明韧性,激活其中穿越时空的人性光辉与秩序智慧,为当代文化强国建设注入动力,为社会治理提供价值指引,为中国参与全球伦理构建提供核心资源。

(作者系清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赵金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