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 首页> 养老资讯> 新闻详情
2025养老大调研|适老化人才稀缺有何解法?
     来源:北京晚报      

留不住人、用工缺口大、专业人才稀缺……在养老这个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谈起人才问题,总是充满不乐观的情绪。面对人才供求错位,适老养老机构、专业院校、人力社保部门正寻求破解之道。提高福利待遇、通过培训提升能力、帮助从业者认同其社会价值……未来,适老养老人才将拥有更多职业发展可能。

人才.png

调研样本

培养人才

从零开始学习跨界能力

“这个适老改造,一般多大岁数开始做啊?”“阿姨您好,我们推荐七十五岁之前就做评估。”“哦,是吗,我还以为要到八九十岁呢。”

在蓝旗营社区适老服务大集上,适老化改造评估师王玮耐心回答老人的询问。这场大集以“‘适’在必行护晚年,老有所安在蓝旗”为主题,汇聚了包括养老服务、医疗健康、康复辅具等领域的26家优质企业。

“适老化改造评估师需要的就是跨界能力,哪些老人需要提供推车,哪些老人需要居家改造,哪些老人需要对接养老机构,都需要评估师去判断。” 日常工作中,王玮经常入户到老人家里。“全面了解老人的身体状态、生活环境、共同居住人情况等信息,然后推荐与之匹配的适老化方案。”

王玮就职于大集的联合主办方北京易享生活健康科技有限公司,9年前,她从零开始,学习成为适老化改造评估师。“像王玮这样的评估师,公司目前有十几人,都是我们一点点培养起来的。”易享生活创始人吴晓蓉告诉记者,专业适老评估人才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而成熟的人才几乎全部依靠企业自己培养。“像今天这样的大集,来参与的既有适老改造公司,又有养老机构,还有辅具企业。评估师对这些具体的业务都有所了解,才能给出专业的建议。”

来参加大集的老人非常多,年龄跨度也不小,有的六十岁出头活力十足,有的耄耋之年需要轮椅。

“适老化评估,我们建议是一年一次,需要根据老年人状态的变化,进行跟踪。比如有的老人目前只需要在家中安装扶手,未来几年可能需要助行器了。”王玮说,评估师与老人之间是一种长期合作关系,提供定制化服务,这更需要行业里有充足的人力储备。

留住人才

帮助员工重建价值认同

“我知道有些四五十岁的阿姨,不好意思跟老家人说在养老院当护理员,就说在北京当保姆。”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赛我家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施颖秀告诉记者,对养老从业者,目前依然存在一些社会地位认知上的误解。

很多学生和家长在选择报考专业时,简单地将养老行业理解为伺候人的行业,甚至认为就是端屎端尿的。“其实随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人力劳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设备替代。”施颖秀说,机构在寻找人才时,有时候还要通过家政公司。人才进入养老机构后,还要重新学习护理技能。

“人才稀缺、流动性大,从行业来说,存在一些共性。”北京首开寸草养老服务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李瑾说,高校实习生转行多、一线护理员流动性大,在目前的养老行业中比较普遍。各机构都在寻找一些补充和留住人才的方法。

“我们公司在企业文化层面就提出来‘员工第一’的理念。我们认为,作为服务行业,只有员工心情好,才能把好的服务带给客户。”李瑾解释,首开寸草为员工提供三种报酬——财务报酬(待遇福利)、能力报酬(能力提升)、价值报酬(帮助其认同社会价值)。

具体到日常工作中,往往体现在细微之处,比如每天给员工准备的鸡蛋、热面条,给功勋员工颁发的纯银、纯金奖牌等。

“其实,总说人才稀缺,根本上是养老产业还在发展阶段。产业优势和就业优势大部分人还没有感受到。”李瑾说,养老行业需要各年龄段的人才,也不存在中年危机。二十出头刚从专业院校毕业的年轻人,可以当社工为老年人组织娱乐活动,也可以在机构当前台接待客户。三十多岁经过一线锻炼的人才,既懂业务又能运用新技术,可以胜任主任、副院长等岗位。四五十岁的阿姨,适合当护工。而首开寸草很多院长,是退休返聘的专业人才出身。

储备人才

自办学校提供稳定人力

“呼叫器给您放身边了,有什么需求您叫我。”“好嘞。”

和悦养老照料中心内,顺义区养老护理员技能培训班正在开展线下课程。50岁的学员黄荣华安静地坐在台下,看到技术要点,她会拿出手机录一段。“自己实操的时候会紧张,程序会有点乱。”趁着课间休息,黄荣华还在回味课程要点。

此前,她是一名金融工作者,目前有转型到养老护理岗位的想法。“在我这个年龄,还能在一个朝阳产业中找到被需要的感觉,很难得。” 培训班由顺义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此批班级是免费培训,学员能学到护理知识,还能参观养老照料中心。黄荣华第一天感觉新鲜,第二天想动动手,第三天会突然有点抵触,“毕竟我之前没接触过护理,多少会有点抵触。”几天下来,跟老人们产生情感链接,抵触情绪自然就打消了。

这已经是顺美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与顺义区人社局联合举办的第11期培训班,总计培养护理人才超过450名。这些人才中,经过筛选会有人进入照料中心工作。

“我们的人才来源主要是几个渠道。第一,通过与相关院校的合作,引进人才实习、试用、录用。第二,社会招聘有经验的人才。第三,就是组织培训,培养、筛选人才。”和悦养老照料中心负责人毛艳伟告诉记者,总体来说,留住养老人才非常难,而目前照料中心最稳定、用得最顺手的人才大部分是自己培养的。也正因为此,照料中心为了人才储备,专门成立了顺美职业技能培训学校。

毛艳伟说,通过与顺义区人社局的合作,目前照料中心人才储备比较稳定,而且护理员中绝大部分常住在顺义区,“这一点非常重要,每年重要节日尤其春节,我们不用为大范围的调班烦恼。护理员都住在本地,我们给予的待遇也不错,老人们也能获得稳定的照料。”

智库点评

提升“三业匹配度”

北京劳动职业保障学院民生福祉学院党总支书记孙林介绍:“养老是朝阳产业,国家从职业角度,也不断更新职业目录、推进职业等级认定等工作。在专业端,全国有众多院校开展养老相关专业。但在匹配度上有滞后性,存在专业与产业、职业匹配度不够的问题。”

他举例说,现在很多院校是面向养老机构培养人才,但在北京已经出现了“9901”的养老服务格局——99%以上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只有不到1%的老人选择机构养老。

这就要求院校要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专业设置结合居家养老需求和岗位设置。“我们学院目前正在全面推进新一轮‘双高计划’建设,也正在尝试与街道、社区开展合作,提升‘三业(专业、产业、职业)匹配度’。”

孙林说,学院未来将致力于培养拥有综合技能的养老人才,他们可以进入经过整合的街道综合服务中心,担当适老化改造、助浴、配餐、康复、生活照料等多种岗位角色。“与进入养老机构相比,在社区的综合服务中心,我们培养的人才将拥有更广阔的职业可能,可以成为管理者,也可以自主创业。”


"